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史海钩沉】刘承钊先生

@蒋珂Key 锤锤博物工作室 2023-04-02

【史海钩沉】刘承钊先生

@蒋珂Key 整理

刘承钊先生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,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所建立的两栖爬行动物学,在我国经历了90余年的艰苦发展,现今在国际学术界已占有一席之地。高山仰止,刘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与崇高的科学精神,都值得后世缅怀,永远不会被遗忘。

刘承钊先生,摄于30年代

(引自2000年《地灵人杰》,@蒋珂Key 提供)

刘承钊先生及签名,摄于50年代

(引自2014年增订版<Contrib. Hist. Herpetol. I>)

@蒋珂Key 提供

1973年,刘承钊在查看蛙类标本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00年农历8月12日,刘承钊出生于山东泰安,因家境贫寒,曾两度辍学。1924年,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,1年后因对动物学产生浓厚兴趣而转入生物学系,1927年获学士学位,被系主任胡经甫教授留任助教,在李汝祺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两栖动物,1929年获硕士学位,任讲师。1930年赴沈阳担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,并开展北方蛙类第二性征的研究。九一八事变后,刘承钊回到燕京大学,在美籍教授博爱理 (Alice M. Boring) 的推荐下,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,于1932年7月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,师从Albert H. Wright教授,于1934年获博士学位,其博士论文《中国无尾两栖类第二性征》获得多项荣誉。Wright教授评价刘承钊“他是我所遇到最有才华的学生之一”,并在评语单上的最高档次“excellent(杰出)”之前用笔加上“very(非常)”。毕业后,刘承钊取道欧洲,查看各国自然博物馆两栖动物标本,于1934年9月4日回到祖国,任东吴大学教授。

刘承钊博士论文封面、内容(打字机打印)、

手绘墨线图图版、黑白照图版,1934年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37年8月13日,日军进攻上海,东吴大学于10月15日迁往浙江湖州,由于战火逼近,学校被迫于11月14日关闭。次日,刘承钊带领生物系22名师生深夜离开湖州西迁,用尽一切办法,尝尽各种艰辛,于1938年1月27日辗转到达四川成都华西坝,并在此复课。尽管路途遥远、艰辛,但刘承钊收集的各种书籍和资料,都被他带到了成都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次年,该部分师生并入华西协和大学,刘承钊受聘为该校教授,并担任该校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及《华西边疆研究会杂志》自然科学部编辑。

刘承钊40年代在成都发表的论文墨线图图版

(@蒋珂Key 提供)

峨眉髭蟾新种描述、湍蛙蝌蚪研究、

山溪鲵生活史研究、菜花原矛头蝮生活史研究

虽然条件艰苦,但刘承钊认为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,就是能在西部山区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研究,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研究其生活史,这是他认为“无比幸运的机会”。1938~1944年期间,刘承钊利用假期共进行11次野外考察,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,发表了一系列论文,仅在“华西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”这一题目下,就有12篇,在此期间共描述了29个新种,1个新属,也因此奠定了他成为世界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的基础。1946~1947年,刘承钊再度访美,在美国完成了鸿篇巨著——英文版《华西两栖类》,影响深远,前言里“种类繁多、千姿百态的两栖爬行动物,使我忘掉所有的艰难与险阻”正是他对事业无限热爱的最贴切的表达。

1946年,刘承钊在美国与K. P. Schmidt博士夫妇合影

(引自1990年《从水到陆》,@蒋珂Key 提供)

1950年出版的《华西两栖类》封面、内容

及彩色手绘图图版(@蒋珂Key 提供)

1950年,刘承钊赴北京担任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,次年,他又回到成都,被任命为华西大学首任校长,1953年院系调整后,改为四川医学院,继续担任院长。1955年,刘承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(学部委员)。

1958年,刘承钊与同事、学生在四川医学院内合影

(@蒋珂Key 提供)

前排 左一:田婉淑(学生),左四:杨抚华(学生),右二:吴贯夫(学生)、右四:胡淑琴(夫人)

后排 左四:徐福均(同事),右三:刘承钊

1959年,刘承钊等发表云南西双版纳两栖动物调查报告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62年,刘承钊等发表广西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62年,刘承钊等发表贵州西部两栖动物调查报告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66年,刘承钊等发表秦岭及大巴山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73年,刘承钊等发表海南两栖动物调查报告

(@蒋珂Key 提供)

1961年出版刘承钊和胡淑琴夫妇的《中国无尾两栖类》封面、内容及彩色手绘图图版

(@蒋珂Key 提供)

自50年代起,刘承钊和夫人胡淑琴组织学生们赴全国各地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,发表了大量论文,包括很多新种,大致掌握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分布情况,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,并于1961年出版《中国无尾两栖类》,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夫妇二人培养了一大批学生,成为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的骨干,并于1965年在四川省生物研究所(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)组建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。

1959年,刘承钊(左二)与夫人胡淑琴(右二)在贵州威宁龙街考察(@蒋珂Key 提供)

1973年,刘承钊在四川宝兴县,这是他最后一次野外考察

(引自1990年《从水到陆》,@蒋珂Key 提供)

1973年,刘承钊组织了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调查,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,可惜由于年事已高,无法亲自前往,遂成遗憾。这一年夏天,刘承钊赴大雪山麓四川宝兴县进行野外考察,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野外考察。1976年4月9日,刘承钊因心肌梗塞逝世于成都,享年76岁。

坐落于青城山的刘承钊和胡淑琴夫妇墓地

(@蒋珂Key摄于2014年5月)

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图书馆旁的刘承钊铜像

(@蒋珂Key摄于2017年6月)

刘承钊的夫人胡淑琴于1992年逝世,夫妇俩的一部分骨灰被撒放在峨眉山大峨寺附近,是他们到成都后第一次进行野外考察的地方,另一部分骨灰,安葬在青城山味江陵园,墓志铭正是《华西两栖类》前言中的那句话“种类繁多、千姿百态的两栖爬行动物,使我忘掉所有的艰难与险阻”。

 

自然|科学|推荐|阅读|社会

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

让太阳拥抱你

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